当前位置:崇尚新闻网 > 娱乐 > 正文

吴国盛 深度|清华教授吴国盛:功利主义阻碍了中国的创新能力

导语: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 为什么美国的科技实力可以领先世界?中美之间有什么差距?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科技创新?政府、教育、科学界和整个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分享了他的想法。在目前的转折点上,他的观点既犀利又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

为什么美国的科技实力可以领先世界?中美之间有什么差距?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科技创新?政府、教育、科学界和整个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分享了他的想法。在目前的转折点上,他的观点既犀利又机敏。

01

中美之间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人应该对中美两国的科技实力有清醒的认识。

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三维结构,包括三个方面: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面向市场的开发和研究

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也是由这三个方面决定的。但是,如果有缺点的话,它的科技实力是有偏差的。

为什么20世纪的三大发现,无线电、计算机和互联网都出现在美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都很强。

特别是美国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投入巨资。

二战后,美国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为其基础研究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为什么美国如此重视基础研究?

因为基础研究决定了它在原始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它能产生多少原始创新,当“原始创新”不断滚雪球时,随之而来的应用开发研究也将随之增长。

因此,美国的科技实力自然会与日俱增。

中国的缺点在于对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

我们的文化缺乏对科学、真理和创造的支持。

在整个近代史和现代化转型中,我们所强调的科学很少纯粹是为了追求真理,表现出个人的创造力和对宇宙奥秘的好奇,而大多是为了一些政治文化诉求。

这让我们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看待科学。

在一些人眼里,你从事科学:

★要么像陈景润一样为国争光,

★要么像钱学森一样保家卫国,

★要么像袁隆平一样解决吃饭问题,

它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可以称之为科学。

因此,我们的科技创新本质上包含着“应用目的”。

近年来,科技领域的创新尤其如此:我们的高铁、航空空航天等国家认可、国家财力支持、集中力量开展的项目发展明显。

但如果没有基础研究,我们更倾向于一些追赶性的科技创新,即在别人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局部突破。不管怎么说,目标是有的,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用全国的力量,做出一些成绩。

但真正的原创创新需要想象力,如果基础研究薄弱,我们的原创能力永远上不来了,就像别人白手起家一样,你只能拿着它做一些局部的改进,但这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

当然,在国家建立之初,我们需要这种模仿,这种迭代,以及这种“从1到100”的创新。

但是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家。我们更需要的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这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因此,我认为我们和美国在科技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从根本上扭转我们对科学、基础研究和创造文化的看法,才能真正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

当然,这条路很可能又堵又长。

02

有三个因素制约着中国的创新能力

从长远来看,中华民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育我们的科学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很容易将科学等同于技术。事实上,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技术实际上是一个巨大回报的问题。

★另一方面,科学包含创造力,创造力最终根植于人类自由的维度。没有自由的人格和自由空,创新和创造就是无根的树和被动的水。

这需要教育界、科学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至少有三大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解释清楚。

01

教育方面

首先是教育。科学文化的培育有三大症结:

1.当前的教育与创新和创造的思维方式背道而驰

目前,这种死记硬背、简单记忆和服从的教育方法需要加快改革。郑也夫老师有句话我觉得特别好。他说:“经过一年的磨炼,我永远也走不到一千里。”

千里马必须在一个自由而广阔的领地上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能力,而那些拉磨坊的驴子和骡子则从事着简单而朴素的劳动。

现在,我们的教育有这样一种可怕的趋势,试图把孩子变成骡子和驴,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千里马。

郑老师也有预言。他说:“任何在中国接受过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学生,将来都无法成为原创科学家。”

郑也夫

虽然这个说法可能有点吓人,但我觉得背后的问题很严重。

如果我们的教育思想不能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没有基础。

从小,他就听话,听话。读完博士学位,他突然让自己创新。他能创新什么,如何创新?

2.你不能把学校当成“官场”

现在我们很多书记、校长都是按照官制办学,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和文化机构一样,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操作逻辑,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把文化机构当成“官场”来对待。比如校长通常是有任期限制的,但是为什么校长要有任期限制呢?

校长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职业,一个好的校长可以工作一辈子,这样他才能在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更好地贯彻教育理念。

如果校长被当成科级干部、科级干部,像培训官一样不断调动轮岗,学校怎么做好?不管它做得多好,它只是一个流水线生产的工厂。

3.教师的思想不够开放和清晰

说实话,教育思想很难改变。我们现在的许多老师都是在僵化和过时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

虽然社会一直在呼唤,但正是这些老师在践行。如果他们不改变自己,总是很难。

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做得很好。

然而,初等教育仍然相对封闭,有许多死胡同。最近的体罚、儿童自杀等事件,反映了我们小学教育的问题,这只是冰山一角。

02

关于科学家群体

科学家团体应该呼吁科学文化。现在有一个非常不好的迹象,那就是在我们的科学家群体内部,一种准官僚的配置已经逐渐发展起来。

比如,院士成为学术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和接受者,成为巨大的利益焦点。

其实这是一个大问题。院士也不能钱用光了,天天想着怎么花。然而,年轻的科学家找不到钱,也没有钱用。社区内部需要一些机制来改变。

当然,国家近年来也做出了改变。像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这样的机构做得很好。它有一套完整的匿名评价机制和同行评价体系。

国家应该鼓励这种自我调整,而不是忽视甚至压制。简而言之,应该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

03

社会维度

社会要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在一定意义上会渗透到教育和科学家的共同体中。

我觉得社会上应该有一个正确的风气,而不是一窝蜂,好像重视一个科学家,应该在某个领域的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如果一个科学家失败了,他会觉得这个人有问题什么的。

过去我们讲创新,强调要面向市场,面向科学前沿,而好的科学文化要面向全民,让全体公民都有科学意识,在社会上营造容错鼓励创新的氛围。

03

功利主义损害中国的创新

当前,功利主义在社会上广泛存在,对创新氛围的破坏很大。

从根本上说,所有创造性的发现和研究本质上都是非功利的。

只有保持一颗超越功利主义的心,才能进入创造的状态,不能总想着制造它的好处和用处。

因为所有好的东西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而创意就是打破过去的束缚,开发新的东西,不可能因为功利心重而做很好的创意工作。

而这也是中国文化缺失的一部分,我们的功利文化倾向太重了。

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学术界内部的荣誉称号实际上是人为创造的一种功利性的科学体系。

荣誉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发展中也存在,但它是由科学界自发组织的。

例如,西方奖项不遵循申报制度。我从未听说过有哪位诺贝尔奖得主需要先填申请表。

在中国,奖项基本都是提前申报的,这是求出来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人格侮辱,因为宣言本身已经把一个科学家变成了名利双收的人。

而且,宣言往往会导致一种夸张的氛围,即自吹自擂。科学界和学术界也有很多例子。一些诈骗事件不就是这样发生的吗?

如果你知道这是假的,你就必须搞砸。如果搞砸了,你会认真对待,最后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此外,在颁奖时要注意区域平衡、行业平衡和人际关系平衡。长此以往,当你获奖的时候,大家都不会认为你真的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反而会归类为平衡的结果。

里面经常会有一些花招,以至于有人专门玩这种有奖游戏,比如互相勾结。如果这次你评价我,下次我评价你,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显然,科学界的奖励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这个奖不是怀着超功利的心颁发的,而是平衡的,不是靠你真正的天赋学会的,而是单位帮你跑的,那么这个奖有什么意义呢?

它只能代表功利,不能代表荣誉。

所以,一有机会我就讲。我说这个奖不应该申报,这个申报会改变它的味道。我们可以让专家提名,然后内部讨论,这样这个奖项就会逐渐形成口碑。

例如,由人民政府管理的“未来科学奖”尚未申报。被同行专家提名,再由专家委员会评选,是莫大的荣幸。

2020未来科学奖于11月在北京举行

现实是,知道很多国家级奖项都是平衡的结果,我们在评价学科和大学排名时往往只认可国家级奖项。这不是进一步强化了功利目的吗?

你做科学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你赢得荣誉是因为人们认可你的真理,真诚地感谢你。当科学研究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国家还能有什么希望?

所以,要真正营造创新氛围,必须在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上下功夫,让吹牛造假的成本远高于他的潜在收益,给真正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人颁奖和荣誉。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培养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和对宇宙奥秘的好奇,这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源泉。

否则,即使有些事情暂时做好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最终也会落后,甚至没有翻身的机会。

04

中国的创新需要全民的努力

那么,如何解决科学文化中这样一个功利的问题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似乎找不到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按键。其实更多的是呼吁和号召全民觉醒。

从大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问题实际上是文化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过去的200年里,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保守向开放转变。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但还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体系的建立,取决于整体文化转型的成败。如果整体翻不了,科技也不能单独翻。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从一个小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场变革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科学家必须主动发言,有意识地出来讨论想法。

科学家不说话,有人闷声发大财,有人冷嘲热讽,肯定不好。很多事情都没有现成的计划。只有科学家多说话,才会形成更加平衡的局面。应该鼓励科学家发言。

第二,教育应该自由化,国家应该允许发展私立教育。

说到科学和文化,我总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有着长远的影响。

在儿童脑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限制他们的创造力,扼杀潜在的可能性,很可能会导致10年、20年后整个民族智商和创造力的退化。

目前我们的公办教育机构庞大,惯性大,很难轻易改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公办教育放在基础部分,让每个人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发展民办教育,从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如果不释放教育,我们长期的科学创新文化将受到很大伤害。

第三,无论你的社会地位如何,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必须充分理解现代竞争的本质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有一个事实需要明确,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被迫的,不是我们自身文化发展的结果,而是被西方文明带入的,所以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感到很不舒服。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这种尴尬,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什么是我们不愿意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什么是我们不能接受或者应该避免的,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上,如果对世界大局、人类文明和中西文化没有清醒的思考和正确的认识,很可能会在剧烈的转型变革中迷失方向。

我想这也是今天谈科学文化的意义所在。

吴国盛|作者

外滩教育|来源

彭可欣|编辑

本文为中国网络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必须经过授权,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崇尚新闻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csxming.com/yule/82905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日光灯规格 日光灯是不是标准光源 日光灯和标准光源的应用 下一篇: 汾河水库 山西汾河水库生态保护获国家重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