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崇尚新闻网 > 独家 > 正文

北京地铁不公开的秘密 在这里 发现北京地铁的各种秘密

导语:北京地铁一年的人员吞吐量有多少?这个数据令人吃惊:37.8亿。在这个人员密度极大的封闭空间里,平日里想象不到的经历成为现实,人与人之间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GQ报告》的一位读者总结说,所有人的情绪都可以在地铁里找到,这很现实
北京地铁一年的人员吞吐量有多少?这个数据令人吃惊:37.8亿。在这个人员密度极大的封闭空间里,平日里想象不到的经历成为现实,人与人之间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GQ报告》的一位读者总结说,所有人的情绪都可以在地铁里找到,这很现实,也很准确。地铁是一个繁忙而实用的地方,人们对它充满了需求。在这个循环中相遇又分离,就像生命一样。

疯狂早高峰

在北京地铁的早高峰,一些人难以想象的经历变成了现实:有的人在地铁只停了两站,下了火车就发现自己的右鞋裂了。一个女孩的双臂被迫交叉在胸前。她仔细数了数,在她周围360度无死角地贴了7个陌生人。另一个女孩在13号线和一个陌生男人面对面站了五六次,交叉着四条腿。她多次试图改变姿势,但都失败了,她的腿八斗拔不出来。四会东也有一个人拎着一个图片包在换乘1号线。从地铁口到爬楼梯,他好像被人群捆在空里,脚从来没有接触过地面。

有时,地铁车门会“吃”那些被挤在边缘的人们的东西。一天早晨挤上地铁后,Goose女士一直在庆幸,这扇车门只在自己上车这站和终点站打开,只要她上来,后面的人就再也挤不到她了。但后来发生的事情令她沮丧——她的羽绒服卡在了门缝里。这个突如其来的小意外让她无法转动身体,以一个扭曲的姿势卡了10多站,直到终点站。而另一位象女士的及腰长发被卷进了地铁门与把手的缝隙里,随着门的开启往一个方向扯,她立马拽住头发,拉断它们。那一刻她猛然发现,自己也可以是个力大无穷的女汉子。

科技记者刘女士将于周一上午10点前往银泰进行一次重要采访。为了准时到达,她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挤早高峰1号线。

那是几年前,1号线还没有安装屏蔽门。站点没有下脚的地方了,她先被挤上车,却又被里面人群反弹甩了出来——只留下一只YvesSaintLaurent的鞋在车厢里。迅速而尖锐的“滴滴滴”声响起,门关了。

不穿鞋怎么面试?好在刘女士面对的是第一节车厢,地铁司机正准备回到驾驶室。她冲着司机喊道:我的鞋子在里面。司机说,在下一站取。她做了第二个决定,现在看来“可能被带走”:冲进出租车。事情发生得太快了,汽车最终不得不离开。驾驶室里的司机看着刘女士一只脚蹦跶着,默默地打开了通往车厢的门。她挤过1.5米的墙,发现ysl躺在车厢门口。在大家的注视下,刘女士顺利地在国茂下车,像个胜利者。

有人为此写了一首短诗:5号线早高峰/人在里面/衣服在外面。

至于如何在接近车站时突破层层包围圈挤进车门,是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的尴尬局面。6号线金台路站总有人上下车,遇到一群倔强的爷爷和年轻的女人。他心里总是在咆哮:北京下车不动文明程度比上海差1000倍左右!郭先生曾为此稍作报复。下车时,他故意用肩膀“砸碎”一张拥挤的人脸,试图告诉所有乘坐地铁的人,先下车再上车,可以有序更快!

在北京,人们每年出入地铁37.8亿次。烧一井先生把换乘时人们行走的速度称之为“北京速度”,去了二线城市后,他再也没见过人们以那样节奏的步伐走路。思无邪先生去年十月份搬到了顺义,由原来的地铁上下班改乘公交。一天他因为其他事进城,久违的拥挤让他突然觉得,这才是北京:人人都练就了一身低头刷手机和飞速赶路两不误的武艺。

在早高峰地铁待了很久的Kimi认为,这是一个神奇的铁罐,在那里无论多么野心勃勃、自命不凡,都会被砸。你很冷,但你和完全陌生的人很亲近,有混合的气味,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

“此刻人人平等,有座的人除外。”

化学反应

每个乘客都有可能在北京地铁上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化学反应。一位女孩在万圣节时用滤镜自拍,身旁的中年大叔直愣愣看着她的手机镜头,他们就这样完成了两位陌生人也许是一生中唯一一次的合影。而令Ivan女士惊讶的是,面前这个平平无奇的男人居然是可以跳一跳一百连跳,次次命中的高手。清辰正为新公司的陌生环境苦恼,却在下班的地铁上看见一位女孩拿着一板爽歪歪饮料,一路上看着她陆续喝完四瓶。到站下车,清辰回头看了一眼女孩手里的一板空瓶,心情莫名变好了。

聂女士的手表掉了一颗小螺丝钉。她用金属丝戴着它,并继续戴着它。10号线的一天,手表带划伤了一个男人的单肩包。她抓住对方说,别走。男人琢磨不透情况,递了一个震惊的眼神,以为她要搭讪——这也太主动太强势了吧?

一次相遇让SkrWalker感到自己的衰老被无形延缓了。几年前,他给带孩子的女性让座,那位母亲冲他笑了笑,把孩子安顿在自己腿上坐好,低下头说,“宝宝快谢谢叔叔”。孩子还没开口,母亲又抬头看了他一眼,马上改口道:“应该是谢谢哥哥。宝宝要叫哥哥哦”。宝宝奶声奶气地说,“谢谢哥哥”。

现在,他已经是再让座时被稳定称呼“叔叔”的社畜。可他总会心情复杂地想起,当时小孩喊的那一声,“哥哥”。

现在,他是一个群居动物,当他再次让座时,被稳定地称为“叔叔”。但他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去想这件事。这时候,孩子喊道:“哥哥”。

当记者刘明刚从成都来到北京读研究生时,他和朋友讨论了刚刚在地铁上看到的电影《早餐俱乐部》。两人说这是一部同地点、同时间、同剧情的电影。“它符合戏剧中的什么理论?”两人堵了半天,想不起来,挤在人群中对视。

旁边一位满头毛毛卷发、大眼睛的男生,突然张口:“三一律。”

在拥挤的车厢里,他们得知这个男孩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美学博士。在拥挤的人群中,博士完整地解释了三制服的概念和起源。自始至终,他连摘下戒指的手臂都拿不下来。从此,刘敏意识到北京有自己的魔力。

狭小的空间难以避免会发生摩擦。两个成年人隔着车门大喊:“有本事你上来呀!”“有本事你下来呀!”直到车门关闭,地铁缓缓驶出站台,两个相互争吵的人,像看着即将远去的恋人般,注视着对方,直到那趟地铁永远消失在了黑暗里。

在地铁上,大多数人都低着头做着同样的事情--看手机。坐在宣萱右边的是一位看起来五六十岁的农村老人。他通过宣萱问左边的年轻女孩如何给Tik Tok的视频添加单词。他向亲爱的解释说,这个女孩很年轻,应该如此。宣萱有点好奇:我叔叔怎么看出来我不演Tik Tok?

不过,左边的女孩说她不太会。大爷又去问站在他前面的高个儿女孩,她看了看,也没解决。大爷遗憾地自言自语,还用语音发微信给他的朋友。璇璇说,你找会的朋友问呗。大爷回答,朋友没回信呢!直到璇璇下了车,着急的大爷都没能等到朋友的回复。

有些人已经通过这个小工具完成了现实的连接。一个女生在4号线收到其他苹果手机的空投提示:同学,你的空投开了!后来他们互相加了微信。然而,空投给了另一位常女士一种不太愉快的感觉:她收到了色情图片。

畅女士觉得,人类其他时候也许会彬彬有礼,但在高峰时段的地铁上,眼前没有男性也没有女性,只有强者和弱者。她列举了一系列对女士不友好的例子:许多男生在跟女生比抢座位的速度;不少强壮的男生插队,而且用力推搡;他们不仅会抢着挤进地铁还会冲你脸上重重地吐气;还有些趁拥挤的时候不停地抬胳膊蹭你的腰、后背、肩膀;裙子后面或头发上被抹上不明液体。

地铁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在里面看别人,也看自己。有人在北土城换衣服的时候看到另一个男生涂口红戴流苏耳环。他觉得自己多年不能融入人群的自责和烦恼一下子就解决了。为什么要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而男孩李家辉在早高峰看见大家先后潜入地铁,神色迫切又紧张,他想,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另一次他反问自己的情况也发生在地铁上:身旁站着的小伙看直播,盯着画面里的小姐姐直笑。他代入自己“肥硕的脸”后,觉得实在猥琐。

他再也不敢在地铁上看直播了。

地铁折叠

在北京的地铁上有一些很容易看到的人物。首先要做的就是车内的安保人员。一名保安喊道,这里有一位准妈妈。谁会让座?但随后,女孩的回应让这份善意变得尴尬:我不需要,我就是胖。

地铁司机也会有他们的追随者,朵涵的女儿就是其中一位。她的女儿刚上幼儿园,才坐了几次地铁,就在无意中发现,每逢靠站,车头就会出来一位驾驶员"指手画脚",她觉得有趣极了。

从那以后,每当我坐地铁,我女儿只坐前车。有一次,多涵跟着女儿欢快的脚步,从最后一节车厢走到第一节车厢——谁叫她等车时不要分清前后?

另一些角色则不那么常见。吉先生回忆起自己刚来北京上学时,坐15号线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老奶奶却开始和他搭讪了:小伙子你知道世界上印刷量最大的书是什么吗?他说,不知道。直到他起身,奶奶还在和他谈论那本书,一点都没有想要结束的意思。他溜出车门前,礼貌地朝老奶奶点了点头。

苟先生想起了十年后的早高峰2号线。当时地铁管理不严,经常出现职业乞讨团伙。在拥挤的车厢里,一个背上带着扬声器、背上有些脏东西的乞丐双手撑着身子在移动。他看着每个人都奇迹般地给他让路。那一刻,他不禁想起摩西横渡红海的情景。

当然,更多的人难以对地铁里的行乞者抱有善意。葛先生说,他曾见过一个又高又壮的人在地铁里健步如飞,大喊“周五太难过了,大家可怜可怜”!而姝洁印象最深的是放着音乐乞讨的人。车一到站,音乐戛然而止;车一开,音乐响起——乞讨的人用手指戳你,用想要钱的眼睛看着你。

彩虹简直成了“专门举报乞丐的人”。在14号线的工作日,乞丐和街头艺人经常出现。观察了一会儿,她觉得他们应该是“职业乞丐”。当她再次见到那些人时,她会拨打服务热线举报:地铁14号线北京南站开往尚各庄的列车,车次为XX,我家门口位置为XX,举报有人乞讨卖艺术品,特征为XXXXX,他们的行进方向与列车行进方向相同/相反,列车下一站为XX站...

“非常熟练,一气呵成。”她如此评价自己的行为。

又一条地铁

对一些人来说,地铁是穿越硕大北京的摆渡船,将人从城外送至城内。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一位男士为了考取驾照,坐地铁从亦庄前往房山,中间换乘4次,时长3小时。他在中间看到了各色人等,没有发生热烈的故事,也没有思考到人生的真谛,心里最大的信念就是:要赶紧把驾照拿下来。毕竟,从他家到驾校,开车只需1小时,而他需要在地铁上度过3个小时,“简直是煎熬”。

拿到驾照后,他从来没有坐过这么长时间的地铁,更别说没有机会以这样的方式在北京闲逛空。

有人在每日从平谷到呼家楼的四小时通勤时间里,用手机网赌——为此输掉了40万,一套房,一位妻子和一个女儿。

有些人试图在这漫长的通勤中挖掘一些诗意的生活。首都师范大学学生龚子杰曾经有一个多学期。他需要在周末乘坐地铁从海淀到房山校区。他慢慢总结了一些规则:

房山线大葆台到稻田站会从地下通向地上,这一段很容易断网;

从花园桥到良乡大学城一个半小时,可以看20到30个鬼影视频;

房山线地上部分站在右边,会看到北京市区看不到的好玩的风景——

巨大的围墙房子交通枢纽,长阳公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xx庄园品牌的酒庄,大池塘,真正的稻田,交错的铁路中间的小土堆上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小亭子...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地铁又不仅仅只是交通工具。有人把其视作自己精神上的“贤者空间”,他会在下班的地铁上点开那些他喜欢且最爱拖更的公众号,攒着看完。其他时间忙到只有工作和吃饭睡觉,这成了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候。

群居动物会在地铁上加班。有人蹲在天通苑5号线,由南向东,修了整条路。他旁边的阿姨也给了他一张传单。

那趟传说中在地铁末班之后的空班地铁,则成为一篇又一篇恐怖小说的素材,“北京拉鬼的地铁”。

有些人把地铁当成秘密聚会的地方。毕竟可能是北京的“异地恋”。一对夫妇分别住在东五环和西六环。每次预约结束,他们都会尽量把出发时间推迟到1号线下一秒:一个人送另一个人去建国门,另一个人陪他坐回复兴门或公主坟,然后在末班车临近之前,他们不会舍不得离开天安门西。

不是所有爱情都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一位女孩每次路过东直门时都会想起她第一次来北京的情形:她前来寻找正在实习的男友,为了赶上末班车,他们两人提着行李箱一路奔跑,跨越绵延不断的阶梯,男友将她远远甩在了身后。她边喘气,边觉得这是北京给她的第一个下马威,也是对这段感情的某种隐喻。最终,男友成为了她的前男友。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铁也是现代人情感的庇护所。莫妮卡刚开始工作时,总是在地铁上哭。她需要40分钟才能到家,当她到家时,她几乎会哭出来。一个女孩和前男友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赶地铁,她滚下了长长的楼梯。她的前男友没有反应过来。她被人群中的痛苦弄得很尴尬,又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而放声大哭。

若然是一名创投科技媒体的记者,她在地铁十号线偷偷抹了一路的眼泪。早上她和父母争吵,父母反对她和男友的姐弟恋,用从小养育子女不易的话压制她。在和父亲微信吵完的下一秒,主编发来两条夺命消息:稿子写完了吗?太慢了。正要转租却不知如何处理的衣柜,也被说好的买家违约了。

这些琐事的积累,让她想起自己来北京两年了,即将换第四套房子。她独自生活,和朋友们一起,在东方和西方,但北京这座巨大的城市似乎没有自己的位置。

不过,她余光扫过拥挤的周边,其他人都低头做着自己的事情,发呆,玩手机。那一刻,她觉得北京地铁真好。因为大家都知道,对待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办法,是无视。

一个女孩说她喜欢在北京坐地铁。我喜欢感受人潮,听人们急促的呼吸声,冬天戴着口罩,穿着裙子走在北京地铁里,有一种活着的感觉。她承认自己对北京地铁的热爱源于幻想和崇拜。错过北京的大学是她最大的遗憾。

有多少人喜爱,就有多少人憎恶。一位叫福尔摩斯.丹的网友说,他从来北京那一天起,就不喜欢北京的地铁,逼仄的角落里混杂着生的倔强,无力且没有生气。半年的拥挤之后,他仍然没有习惯地铁呼啸而驰的行进。地铁里的北京、北京里的地铁,他都不喜欢,却别无选择。

土生土长的易逸预测自己会挤进地铁,直到65岁退休——一是抖不出号码,二是堵车,开车的时候还是坐地铁比较好。当新同事抱怨地铁太挤,找不到别的地方住时,她只会微笑,仿佛已经学会了轻风的本事:闭上眼睛,感受地铁出入口迎面吹来的风打在脸颊上,轻轻捋着长发,仿佛身在马尔代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而兰兰从日复一日的地铁经历中总结出了道理:人所有的情绪都可以在地铁里找到注脚,现实又精准。地铁是一个繁忙又踏实的处所,被人填充,也被人需要。入站时一拥而上的情景,也注定了出站时的一哄而散。相遇和分离循环往复,像极了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提及的故事大多来自GQ报道和此前由GQ实验室发起的征集活动。是你在看这篇文章,他们一起做的。这是一个打破舒适区的写作实验,我们希望这个实验继续下去。

撰文:李颖迪

编辑:何毅

运营编辑:佟通通

微信编辑:尹维安

微信编辑:尹伟安

文章原标题:“391个车站,637公里,37.8亿人次……北京地铁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关注“GQ报道”微信官方账号,记录人物的跌宕起伏和时代价值的变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崇尚新闻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csxming.com/dujia/780195.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qq音速家族网 讲武谈兵|印试射空基“布拉莫斯” 可提升印军反航母能力 下一篇: 杨超越的脚 杨超越的脚有多大 镜头拉长后 说42码我都差点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