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崇尚新闻网 > 访谈 > 正文

越顶外交 扶桑谈|中日关系正在“节骨眼”:美国因素很重要但并非唯一

导语: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明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以此为契机,中日两国领导人近期表现出推动两国关系改善的意愿 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峰会论坛上,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向中国习近平主席递交了安倍的亲笔信。7月21日,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明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以此为契机,中日两国领导人近期表现出推动两国关系改善的意愿 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峰会论坛上,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向中国习近平主席递交了安倍的亲笔信。7月21日,他在华盛顿与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举行会谈 中日关系有持续改善的迹象 那么,未来中日关系能否沿着正常轨道健康发展?正如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国家间关系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历史节点,比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 中日关系历经40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复杂曲折和严峻考验,取得了长足发展,留下了许多有益经验和启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日关系不仅远没有孔子所说的“不混乱”,甚至经常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追根溯源,这是日本在涉及双边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问题上,如历史、台湾省等问题上,没有按照规则行事的结果。 回顾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历史节点,回顾过去,以史为鉴,对预测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中日建交:中国的坚持与影响“跨高层外交”与战后中日关系史,1972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历史分水岭 本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该是开启中日关系新篇章的历史节点。然而,由于美国的压力,日本与台湾省当局建立了官方往来,从而错过了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日本希望在美国的容忍范围内,促进与没有外交关系的中国大陆的贸易关系 为此,日本提出了“政民分离、民间贸易”的主张 对此,中国一方面坚持原则立场,认为“日本在政治上敌视中国,但在经济上却要做生意,这是不合逻辑的”;另一方面,中国也认识到中日邦交正常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提出了“以民为本、民促官”的“政经分离”指导方针 在此背景下,中日两国于1952年至1958年签署了四项民间贸易协定 然而,中日之间的差异是根本性的。比如,日方坚持民间贸易的民间属性,中方则希望民间贸易最终上升为官方往来 因此,当1958年3月5日签订的《第四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同意双方在互派机构悬挂国旗时,日本内阁认为这突破了日本的底线,断然反对,使协定无法实施。 此外,同年5月2日,“长崎国旗事件”再次发生,中日民间各种交流一度中断 后来,中方一方面强调坚持“日本不实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不参与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不阻挠中日关系正常化”的“三大政治原则”;另一方面,为了重启交易所窗口,它还提出了“政府协议”、“民事合同”和“个人照顾”的“三大交易原则” 另一方面,日本在池田勇人继任首相后调整了岸信介的对华政策,最终推动双方在1962年就“采取渐进和累积的方式寻求包括政治和经济关系在内的双边关系正常化”达成口头共识,并缔结了半官方的“LT贸易” 1964年5月,有意竞争首相职位的卫泽聪对中方表示,如果组阁,将尽最大努力改善日中关系,主张政治和经济不可分割 然而,在年底上台之初,他声称遵循其兄弟岸信介的“政治和经济分离”政策,并坚持只与中国大陆保持一般的非政府交流 对此,1968年“LT贸易”到期后,中方表示不再续签长期贸易协议,只签署年度协议,并坚持要求日方承认公报中的“三大政治原则”和“政经分离”原则。这是中日关系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就这样,在中方的坚持和推动下,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日民间交往逐渐使“政经分离”向“以民为本、以民促官”的方向靠拢,尼克松“越级外交”的外部冲击终于使中日邦交正常化在1972年得以实现 安倍转型:从“破冰”到追随“亚太再平衡”,从邦交正常化到冷战结束,基于共同联防苏联的宏大战略布局,中日应从大局出发推动双边关系发展。政治意愿和合作热情高涨,两国关系处于总体稳定的“蜜月期” 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美联防联苏战略格局的消失以及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威胁论”在日本逐渐兴起,老一辈政治家逐渐淡出政坛。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越来越弱,战略上的相互猜疑越来越多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小泉纯一郎以日本首相的身份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双方达成战略谅解的难度明显增加 当历史教科书、钓鱼岛主权、东海油气田开发、李登辉访日等诸多问题接踵而至时,缺乏能够迅速缓和双方矛盾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导致了隔阂的加深 安倍第一次执政时,不仅实现了对中国的“破冰之旅”,还就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成立中日联合历史研究委员会等重要问题达成共识 但到了2012年底再次执政时,他一方面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重塑日本国内政治,实现“正常国有化”;另一方面,在美国启动对华“亚太再平衡”战略时,日本也积极参与了东亚普遍存在的“安全美国”和“经济中国”的双重分离 具体来说,安倍以加强日美同盟为战略支点,有意借势加强日美军事合作以“遏制”中国 此外,在积极拉拢印度、澳大利亚、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战略支持下,他有意夺回“价值外交”的大旗,形成东南翼共同应对中国的态度,加强对华外交压力 此外,日本在历史和台湾省等问题上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 可以说,最近中日关系和僵局的症结就在这里 除了美国因素外,显然对日战略布局能力有待提高。在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美国因素可以说是日本对华政策的最大外部动力 一方面,受制于日美同盟的框架,“美国跟着太阳走”的结构必然导致“美国跟着天走”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越强大,日本越会奉行交远友近攻的原则,不断强化日美同盟 基于此,在日美不对称的联盟结构中,日本不仅需要依附美国以达到美国抵制中国的目的,还担心尼克松1971年“过度外交”的历史会重演 因此,中美关系的任何变化总能触动日本敏感的神经,促使其及时做出调整 远在今年5月之前,日本对AIIB和“一带一路”倡议无动于衷。然而,以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日本的态度开始转变。例如,安倍表示愿意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习近平主席合作 不言而喻,美元胡亥庄园第一次会议的巨大成就和中美之间的积极互动与日本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 从这个逻辑上可以说,只要中美关系做得好,中日关系自然会改善,至少不会恶化 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习近平主席说:“我们有一千个理由搞好中美关系,没有理由搞坏中美关系。”但我们也要在客观层面上认识到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甚至对某些在一定时期内会激化的矛盾有所准备。 那么,如果中美矛盾加剧,中方是否会停止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努力?当然,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中国希望做好中美关系,这符合两国的切身利益,也符合全世界的殷切期望,而不是做好中日关系 其次,虽然美国因素至关重要,但这是外部原因,而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 最后,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要更加重视内部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双方可以在文化、教育、媒体、地方、青年等领域开展广泛交流。,并巩固两国关系的基础是社会和舆论。” 基础已经巩固。当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时,两国关系的改善会收到内外结合、上下结合的效果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日关系复杂敏感,历史、台湾省地区等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政治基础 面对日方在上述问题上不断挑战中方底线,中方一方面必须严格恪守立场,划定红线,让日方认识到维护政治基础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前提,切实遵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四点原则共识,妥善处理涉及双边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问题确立的原则,信守承诺,按章办事,不打折扣,不倒退。“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不偏离轨道,不减速。” 另一方面,中国要实施“两手抓、两手抓”战略,实现战略实力和政策弹性的互补,不仅要在战略上走准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而且要在行动上扎实推进务实合作,加强经贸往来,不断提升对日战略布局能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崇尚新闻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csxming.com/fangtan/829535.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机械化师 二战机械化师与装甲师区别在哪,为什么现在统称重装师 下一篇: 下班英文 实用英语:“你下班了吗”用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