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崇尚新闻网 > 国内 > 正文

托莫克 波兰动画百年|寻找《至爱梵高》的源头

导语:Zenon Vasilevschi,“波兰动画之父”。虽然波兰在近现代一直动荡不安,却在文化领域有颇多建树。在文学方面,前后诞生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分别是显克韦兹、莱蒙特、米洛什和辛博斯卡。电影方面,为世界影坛贡献了扎努西、瓦伊达、基耶斯洛夫斯基

Zenon Vasilevschi,“波兰动画之父”。

虽然波兰在近现代一直动荡不安,却在文化领域有颇多建树。

在文学方面,前后诞生了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分别是显克韦兹、莱蒙特、米洛什和辛博斯卡。

电影方面,为世界影坛贡献了扎努西、瓦伊达、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斯基等着名导演;

在平面设计方面,亨利·托马耶夫斯基、华西·莱温斯基和简·勒尼查都是引领潮流的大师。

除了以上这些广为人知的成就外,波兰的动画短片在世界也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其中并没有衍生出一个类似领国捷克的小鼹鼠那般举世闻名的形象,但它轻娱乐性而重艺术性,轻叙事而重概念,轻观众取向而重个人表达的作者路线,在其他国家却是难得一见。

特别是近百年来,在政治压力和社会转型的灾难性命运下,波兰动画的野蛮生长成为世界动画发展史上的奇观。

先驱的个人探索

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可以算是波兰动画的萌芽阶段。这段时间,波兰动画的创作还处于一步步探索道路的阶段,其中既有前所未有的发明,也有对华特·迪士尼的模仿;不仅有用于教育的短片,还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运动的回响。

这些作品的诞生,多是出于制作者的兴之所至,而不是为了公开放映,因此绝大多数都已失传,只留下了若干剧照。

由于波兰边界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上政治动荡引发的移民潮,很难判断哪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第一部波兰动画”。

在波兰电影史学家马辛·季日茨基眼中,这个头衔应该归于拉迪斯洛夫·斯塔维奇的《甲壳虫的决斗》。

斯塔维奇把铁丝放在昆虫的腿上,然后摆出战斗动作开枪。

斯塔维奇生于莫斯科,父母都是立陶宛人。

他是定格动画的开创者,是“木偶动画之父”。世界上第一部木偶动画《美丽的拉卡尼亚达》,就是出自他之手。此外,斯塔维奇还是一位昆虫学家。

《甲壳虫的决斗》比《美丽的拉卡尼达》更早问世。1910年,斯塔维奇被立陶宛自然历史博物馆请去拍摄教育题材的短片。由于很喜欢昆虫,他便想拍下两只活的甲壳虫打架的画面。

然而,这两只甲虫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互相争斗。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自己导演的决斗:先杀了他们,再把钢丝放在他们脚上,摆出一副要打架的样子。没想到,这种简单的方法却能达到逼真的拍摄效果。

第一部动画《诱奸椅》诞生于波兰。

《甲壳虫的决斗》可以被视为第一部由波兰人制作的动画,但第一部在波兰境内制作的动画还要算是七年之后问世的《诱惑椅子》。包括这部在内,它的导演腓力克·库奇科夫斯基的所有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通过资料和他的回忆录,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波兰动画的先驱的创作主要是为了践行他的“人造幻境”的电影理念,即借助影像表现欲望的心理张力,且导演一人应该承包跟拍摄有关的所有事项,以摆脱其他束缚。

一部抽象电影的五个瞬间,由波兰先锋派画家米切洛夫·楚克萨克瑞科于1924年创作。

波兰最早的先锋动画也诞生于这一时期。1924年,英年早逝的画家、登山家米切斯洛夫·史楚卡运用线条和几何图案创作了《一部抽象电影的五个瞬间》。这部作品在当时没有被制成影像,而是发表在先锋派杂志《Blok》的第一期上。

今年,在上海摩卡的讲堂现场,季志奇展示了自己复制的动画片段,其中从全图到细节的结构变化,似乎对应着永不改变的宇宙奥秘。

瓦迪·米什·科万克的《老鼠的蛋糕冒险》有米老鼠的影子

波兰早期动画也并不都像《一部抽象电影的五个瞬间》那样晦涩难懂,也有看似为儿童制作的形象生动的作品,比如从沃迪米什·科万可的《老鼠们的蛋糕探险》留下的剧照中,就能看到米老鼠的影子。

在这期间,大部分动画创作者都是半道和尚,很多只是出于好奇才尝试的。真正坚持做动画的人不多,其中海森一家更有生产力。丈夫斯塔芬擅长写作和作曲,妻子弗兰奇·斯卡曲风擅长绘画。他们是天作之合,几乎可以做所有的动画工作。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离开波兰,最后定居在英国。在此之前,他们制作了五部短片。

在季日茨基的着作《波兰动画电影》中,他将海默森夫妇在1930年完成的《药房》视为波兰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先锋动画。在这部作品中,光线如同画笔一般,描摹出药店中各种物品的形态变化。它还被称为“活动的黑白照片”,也是实验电影的开山作品之一。

海默森夫妇的超现实主义杰作《欧罗巴》

1931-1932年,海默森夫妇又根据未来派诗人阿纳托尔·斯特恩的诗作和在塔特拉山脉坠亡的史楚卡留下的画作,创作了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欧罗巴》。

“眼睛和耳朵”,由赫默森夫妇创作

他们最雄心勃勃的作品是《眼睛和耳朵》,完成于1944-1945年。它以波兰作曲家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创作的四首乐曲作为诗人杜维姆的《碎片》作为背景音乐,试图通过意象还原诗歌的意境。

从闭门造车到走上国际舞台

波兰在二战中损失惨重,这座城市变得面目全非。首都华沙90%的建筑被炮火摧毁。这间接导致战后波兰动画风格走向黑暗。

另一方面,赖于社会体制的变化,各种国营工作室从无到有,将波兰动画推向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动画人付出的相应代价是,个人的创作追求不得不多少向政治宣传的需求妥协。即便如此,杰出的艺术家还是能够脱颖而出。

出生于1947年的《克拉格斯国王的时代》是波兰国营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第一部在电影院正式上映的波兰动画。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1947年可以算是波兰动画的元年,而今年是波兰动画的七十大寿。

波兰上映的第一部动画《克拉格斯国王的时代》

它的创作者泽农·瓦西列夫斯基是当之无愧的“波兰动画之父”,其作品多取材自波兰民间传说,比如木偶动画《克拉古斯国王的时代》就是关于克拉古斯国王勇斗火龙的故事。

与同时代的动画师相比,华西列夫斯基在创作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作品方面表现突出,如《克拉格斯国王的时代》、《两个小多萝西》、《鞋匠阿德》等。也可以创作带有政治讽刺意味的成人作品,比如以希特勒人物为原型的《坏拳师》。

泽农·瓦西列夫斯基的政治讽刺动画《不幸的拳击手》

他一生制作了近20部动画,不过遗憾的是,这位布勒东的追随者无法将最爱的超现实主义用于动画创作上:在社会体制定型之后,他的这类风格的早期作品,比如1949年《普卢默先生的梦》,就因为被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而遭到封杀。于是,瓦西列夫斯基只能将超现实的天马行空寄情于绘画创作中。

瓦西列夫斯基的另一个伟大贡献是,他于1947年在罗兹建立了Se-Ma-For工作室。从成立之初的国有工作室到现在使用这个名字的民营企业,Se-Ma-For已经制作了1400多部动画作品,获得了300多个奖项,其中《探戈》和《彼得与狼》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2008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里波辛斯基的《探戈》获得了1983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彼得与狼》获得了200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有人妥协,也有人坚持。海报设计师出身的瓦莱利安·博罗夫瓦奇克和扬·列尼查结成了一个创作小组,他们在1957年制作的处女作《从前……》标志着波兰现代动画的诞生。从这层意义上讲,今年也是波兰现代动画诞生六十周年。

当时在波兰,动画就跟故事片一样,需要审批。但是,因为他们在海报设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可以在不准备剧本的情况下从当局那里获得制作许可证。

博罗夫瓦奇克和列尼查将平面设计中经常使用的剪裁和拼贴技巧用于动画制作中,打造出视觉上耳目一新,而主题含意深邃,又对其他动画人颇具启发意义的作品。

博罗沃奇克和列宁卡创作的《房子》获得了布鲁塞尔实验电影节的大奖

相比《从前……》,两人于1958年制作的《房子》在风格上更为大胆,技巧上也更加多元。它从一座老屋的视角,见证了一系列偶然之中的必然;除了剪裁和拼贴之外,还加上了定格动画和真人表演。

在1958年的布鲁塞尔实验电影节上,《豪斯医生》获得了大奖。博洛夫瓦奇克和伦尼察带着他们得到的奖金搬到了法国,很快他们就分道扬镳了。博洛夫瓦奇克成为未来色情电影的大师,他的代表作包括《不道德的故事》和《妓女街》。然而,伦尼察并没有改变初衷,继续在动画和平面设计领域进行探索。

除了《房子》之外,那一届布鲁塞尔实验电影节上还有另外六部波兰电影亮相,其中也包括拿到第三名的罗曼·波兰斯基的短片《两个带衣柜的男人》。这次电影节成为波兰电影走上国际舞台的契机,也预示着波兰动画将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百花齐放

国营工作室的普及,为动画创作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不论是将儿童视作目标观众的寓教于乐的系列短片,还是在艺术上有所突破的成人动画,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些西方评论家将这一时期前后诞生的波兰动画称为“波兰动画派”,但实际上,不同的动画师在风格上仍有显著差异。如果一定要分类的话,其实从主题上来说更合适——“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集中研究”。

列宁卡的迷宫将拼贴和剪裁技术运用到了极致,画面展现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1960年代初期,“单飞”之后的列尼查创作的动画变得更天马行空。他将超现实主义的幻境、卡夫卡式的变异和反乌托邦的隐喻熔于一炉,打造出巅峰之作《迷宫》。

在这部短片中,伦尼卡重新诠释了希腊神话:伊卡洛斯因为飞得离太阳太近,翅膀融化了,他在一个具有新艺术风格的小镇上停下来,而不是掉进海里。

起初,他乐于驻足在美轮美奂的建筑和商店前,但可怕的怪物很快令他感到恐惧,好不容易鼓足勇气救下了怪兽手上的淑女,却发现自己是多管闲事——整座城市对他而言,就如同一个迷宫。

《迷宫》是20世纪60年代波兰最重要、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动画作品之一,在波兰国内外电影节上多次获奖。伦尼卡将拼贴和剪裁技巧发挥到极致,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同时,这部作品也不乏现实参照,反映了被困在“美丽新世界”中的个体的困惑与宿命。

对年轻一代的波兰动画人来说,《迷宫》则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它好似列尼查在祖国发出的最后宣言:年轻的艺术家可以尽管突发奇想,尝试用各种新的方法和素材,打造与众不同的作品。

伦尼察自1963年以来一直住在法国,并于1987年选择在德国定居。他在迷宫之后的作品不再以波兰工作室的名义,而是代表德国或法国参加国际比赛。然而,列宁卡在自由世界创作的动画并没有超越他之前的作品,他在海报设计方面的突出成就多少掩盖了他作为动画导演的成就。

日后成为波兰动画的旗帜人物的丹尼尔·施切乎拉正是在1960年代声名鹊起。他用剪裁制作的处女作《冲突》巧妙地以一场猫鼠游戏嘲讽当时的审查制度。

自1960年《冲突》诞生以来,施切胡拉的创作周期一直延续到新千年,她是波兰少有的多产导演。

这一代动画创作者多数毕业于艺术院线,其中不少还曾就读专业的动画专业。施切乎拉毕业于罗兹电影学院这座波兰电影界的“黄埔军校”,在就读罗兹的摄影系之前,他还在华沙大学取得了艺术史的学位。

或许是教育背景的原因,施切赫拉的作品追求的是电影语言的整体性,而不是单一画面的表达效果,早期作品更多的是叙事性。

比如《一把交椅》讲述一场会议的主席台上有把椅子空了,于是场下的所有人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坐上这个位置。这部短片是当时波兰最为尖锐的政治讽刺作品之一,片中有大量画面采用俯拍的视角,仿佛上帝在冷眼审视人类为追求权力而争先恐后的丑态,既荒诞又现实。

丹尼尔·舍胡拉的《A Top》以大量的头顶镜头呈现了人们追求权力的丑恶状态

米洛斯瓦夫·基约维奇的风格与施切乎拉相似。他的《旗帜》和《笼子》运用传统二维动画的创作手法,通过简单的情节,表现权力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畸变。

在和平年代长大的波兰动画师,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进入这个房间的。对他们来说,尚·连尼卡等动画先驱的影响力正在下降。相比于模仿前辈,他们更愿意一出现就采取不同的做法,代表人物就是威特德·吉尔切。

吉尔什偏爱赛璐珞动画,即在赛璐珞胶片上作画。方法虽不新鲜,但他的作品别具油画的视觉效果,有很高的艺术性,往往勾勒寥寥数笔,涂抹几个色块,就能创造出生动的形象,颇有几分野兽派的味道;而且他的作品还蕴含着浪漫又绝望的幽默感,结局常常出人意表。

以斗牛为主题的代表作《红与黑》不仅有这些特点,还运用了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技巧,在20世纪60年代还很新鲜。

维特德·吉尔切的代表作《红与黑》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娱乐性

对吉尔什的创作热情造成不小伤害的是,他原本计划将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改编成三部曲,但在1984年完成第一部后被要求删改情节。在遭到他的拒绝后,这部作品没有通过审查,他也不允许完成之后的两部。在此之后,吉尔什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2013年才有新作问世。据季日茨基介绍,如今已九十高龄的他仍没有放弃创作。

20世纪60年代的另一个新趋势是,女性动画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她们的创作方向主要是面向儿童的动画,包括特蕾莎·巴德赞的《纽扣》。

特蕾莎·巴德赞为儿童制作的纽扣不仅娱乐性强,而且非常有活力。

到了1960年代末期,就算是刚刚踏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也能马上获得制作动画的机会。比如李沙德·切卡拉1966年从克拉科夫艺术学院毕业,两年之后就完成了处女作《鸟》。他的作品用色单一,但画面的饱和感很强,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氛围;而且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比如《鸟》就是关于一个无法获得自由的工人,千辛万苦攒下钱来买了一只鸟,却将它放飞的故事。

师父出生并繁荣,但衰落了

进入1970年代后,克拉科夫、罗兹、波兹南三地艺术院线的毕业生成了动画创作的主力军,尤其是克拉科夫艺术学院在1963年专门开设了动画学院,培养出了像耶日·库恰这样的大师级导演。这十年堪称是波兰动画的“白银时代”。

《反思》是库车难得的叙事作品

切卡拉在1970年代初创作的《儿子》和《点名》在风格上承袭了《鸟》,主题也依旧沉重。前者是关于一对生活在农村的老夫妇难得盼来生活在城市里的儿子回家吃饭,结果儿子只是看着手中的报纸;后者还原了集中营里纳粹点名及实施大屠杀的情景。

schchehula 70年代的作品比60年代的作品更具实验性和反文本性,他也能看到Lennicha等资深动画师的影响。《1970年的旅行》中,一名男子站在行驶中的火车窗口前,从后面看。途中,他来到一座宫殿外,但没有进去,然后又回到了火车上。似乎什么都没发生,但似乎有些变化。

《旅行》使用的素材全都是照片,如同列尼查的剪裁和拼贴,这种方法也启迪了后来的动画人。季日茨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相当高,认为它的诞生是波兰动画电影发展的一大转折点,证明了动画不必非要被拿来讲故事,也可以只是呈现简单的现象。

在上世纪70年代出道的动画导演中,杰日·库查是国际上最著名的。波兰电影理论家马略·洛卡什曾在《六十岁的第二春:1989年后的波兰动画电影》一文中提到,库查在1972年完成处女作《归来》后,被称为“波兰动画电影导演中的布列松”。

施切胡拉于1970年完成的《旅行》比他以前的作品更具实验性

《回归》跟《旅行》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呈现一个男人坐火车独自旅行的情景,也是非叙事性的作品。只是库恰的作品更脱离现实,像是梦境、回忆与幻想的结合,他将动画视为对视觉艺术的终极探索。或许只有1979年完成的《倒影》是个例外,这部作品的情节相当完整,呈现了一个昆虫破茧而出,又跟另一个斗得你死我活,最后落入水坑里,被一个男人踩死的经过。

除了创作,库查还长期在克拉科夫艺术学院任教,1980年起担任动画学院院长,为新千年后波兰动画的复兴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

库恰的同门尤里安·安托尼什的作品,比如《Ostry film zaangazowany》等也很有特点。他不用摄像机,而是直接用针或者印章等工具在胶片上直接作画。

尤里安·安图奥尼的《奥斯特利-电影-赞加索尼》没有使用相机,而是用针直接在胶片上画画。

进入1980年代后,波兰动画的数量和创新性相较之前的二十年都有所衰退。然而,兹比格涅夫·里波钦斯基在1983年凭借《探戈》赢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还是又一次为波兰动画赢得了国际关注。

在电影作曲家贾努斯·海登创作的背景音乐下,《探戈》呈现了一个各种各样的人反复进出的房间,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整个房间最多36个人,但彼此视而不见,不碰别人,好像是住在一个私密的空房间。一天下来,房间又恢复了原来的空空无一人的样子。

赢得奥斯卡奖后,哈伊顿移居美国,并投身MV的拍摄,最着名的作品是约翰·列侬的“Imagine”。2009年,他又重回波兰,担任Drimage-3D动画与视觉特效学院的校长。

以公共雕塑闻名的杰日·卡琳娜也创作了实验短片。他的作品往往在现实拍摄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用剪辑技巧构建神秘的镜头语言,探询人们的生活状态。1983年的《西班牙》呈现了最后一次的荒凉。主人公经过一扇铁门,一片森林,来到垃圾山,遇到各个年龄段的人,最后从铁门离开。

季日茨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非常有趣:一个知识分子突然失明了,绝望的他最后酗酒而死,而在临死前,他的眼前浮现出从孩提时代起的整个人生。

除了库车,这一时期波兰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动画导演还有彼得·杜马拉。他发现,在石膏板上绘画,然而,当图案不干燥时,在上面压布等织物可以形成油画的效果。

1985年,杜马拉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短篇小说《温柔女子》改编成动画。它讲述一个年轻女人以自杀收场的悲剧人生,画面的风格呈现出鲜明的表现主义。杜马拉以大量特写镜头反映出人物的彷徨与无助,织物的经纬线分明可见,令画面显得更为压抑。

1989年政治体制改变后,波兰国营动画工作室倒闭。对于已经成名的动画师来说,艺术创作必须让位于可以谋生的广告、MV等商业项目;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无法得到国家层面的帮助来拍摄自己的处女作。

这一时期,电视台取代国营工作室,成为动画制作的产销机构。但这些作品往往欠缺想象力,且都是以观众为导向。比如在1989年至1997年播出的用于节目串场的“配乐动画”《古典音乐》竟然成了收视率第二高的电视节目,仅次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

杜马拉的《弗朗茨·卡夫卡》再现了作家的写作和生活

然而,即便在这一时期,也诞生了杜马拉的《弗兰兹·卡夫卡》这样的颇具艺术野心的作品,它赢得了1992年萨格勒布动画节短片单元的最高奖。

弗兰茨·卡夫卡延续了杜马拉前期作品的画面风格,用卡夫卡的日记再现了作家的生活和写作场景。在创作手法上,杜马拉先在石膏板上涂上胶水,晾干后再画,然后保留背景,用砂纸等工具磨掉中间的图案,再画一遍重复使用——除了杜马拉,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也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动画。

杜马拉花了三年时间完成《罪与罚》,历时半小时

新千年的复兴

21世纪初,波兰几乎所有的国有电影制片厂都破产了,动画制片厂也好不到哪里去。像库车这样的大师级导演也可以与电视台合作,继续创作一部纯粹借助电影语言分析人的心理的作品。然而,大多数动画师还是要面对转型的痛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益甚微的个人化作品显得不合时宜。即便像杜马拉这样声名显赫的导演,在耗时三年完成了长度达半小时的《罪与罚》后,下一部作品要等待九年才能问世。好不容易迎来新生活的观众们,渴求的是具有娱乐效果的产品,而非需要劳神劳心鉴赏的艺术品。

对于这一时期的变化,纪志基在《不仅仅是迪士尼:关于动画电影》一书中评论道:“讽刺的是,这种艺术几十年来一直专注于对体系的微妙破坏或对批判性艺术语言的完善,如今却岌岌可危、奄奄一息。”

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产生的新技术,为动画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赖于数码影像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动画感兴趣的年轻人进入这一行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此外,国家步入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后,电影基金会等扶植文化发展的机构也随之建立起来。

Wojciech Vashcek的《鼠标》是波兰第一部计算机生成的动画

2001年,当时只有24岁的沃依切赫·瓦史切克完成了波兰第一部电脑动画《鼠》。他以此为敲门砖,获得在美国迪士尼工作的机会,之后又回到波兰,运用他在迪士尼学到的CG技术,制作独立动画。

真正标志着波兰动画复兴的是2002年Tomoc Baghinschi创作的《大教堂》的诞生。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朝圣者的故事,当日食到来时,他终于来到了神秘的大教堂。

巴金斯基大教堂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

作为罗兹电影学院的落榜生,巴金斯基跟“二战”前的波兰动画人不乏共性,他谙熟多种艺术门类,加上对新技术的钻研,通过PS软件绘制出这部在当时看来视觉效果惊人的作品,并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提名。

Mariush Wilczynski的动画比Baghinschi的动画离观众更远,可以算是一个实验性的艺术作品,他40岁才开始写作,但作品非常程式化,辨识度很高。

最初,籍籍无名的威尔钦斯基只是将自己的作品放在网上,一位美国的策展人看到后,邀请他去纽约举办展览,所以相比在波兰国内,他在国外反倒更具知名度。

威尔琴斯基的实验短片非常程式化

除了顺应时代潮流的电脑动画的蓬勃发展外,其他形式与风格的动画作品也渐渐重出江湖。比如马瑞克·斯科罗贝茨基的木偶动画、伊萨贝拉·普鲁辛斯卡的粘土动画和沃切克·巴库洛夫斯基的先锋动画等。

其中,普鲁辛斯卡的《即兴》获得了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短片银熊奖。

普桑斯卡的粘土动画《即兴》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短片银熊奖

进入新千年后,波兰动画界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趋势,就是女性从业者的人数超过了男性。她们中既有像普鲁辛斯卡、玛尔塔·帕耶克、艾娃·波伊塞维奇、阿妮塔·科维亚特科夫斯卡-纳克维这样从艺术院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动画创作的,也有像玛尔格泽塔·博森克这样到了四十岁时才拍摄处女作的。

她们关注的问题大多与妇女自身状况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有关。

不可能的形状和其他故事2

比如在帕耶克的《不可能的形状与其他的故事2》中,一个女子在家中疲于奔命地应付鸡蛋从桌上滚落等各种意外,最终她发现原来所谓的“家”只是构建在悖论和幻象之中。

Kvyatkovska-Naqvi的《开始》展现了女性孕育新生命的过程。博申克的《多库玛尼莫》反映了一个单亲妈妈的艰苦生活。博伊德·塞维克的《谁能想到它》含蓄地批评了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博伊德·塞维克的《谁能想到它》含蓄地批评了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心爱的梵高标志着波兰动画在故事片领域的突破。

此外,波兰动画也在谋求更多的国际交流,比如赢得2006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彼得与狼》就是波兰与英国、挪威、墨西哥合作的产物。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最爱的梵高》是波兰和英国的合拍作品。导演之一多洛塔·科别拉毕业于华沙艺术学院。起初,她只打算模仿梵高的风格,拍一部关于他的短片。在她遇到并爱上英国动画师休·韦尔什曼后,他们花了五年时间把它扩展成一部故事片。这部电影不仅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电影奖,还获得了安溪国际动画电影节观众投票奖。也标志着波兰动画在故事片领域的突破。

至于波兰动画的未来,伏卢卡什在《六十岁老人的“第二春”》一文的结尾给出了乐观的预测:规范的融资系统、国家提供的补助、业余爱好者自行组建的工作室、国外电影人带来了新项目等,都“可以看到市场逐渐稳定下来”;而娱乐产品和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作者动画的平衡发展,表明波兰动画正走向更多元的明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崇尚新闻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csxming.com/guonei/82889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我的妻子很敬老 妻子离家出走 男子30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岳母 下一篇: 档案存放地查询 重庆档案存放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