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崇尚新闻网 > 娱乐 > 正文

黄亚生 “印度模式优于中国模式”

导语:印度的GDP和个人收入增长并不脱节2003年,我和哈佛的印度同事提出“印度能赶上中国吗?”中国媒体、学术界和政界对印度不感兴趣。当时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还停留在马帮的水平。记得我曾多次向国内几所著名商学院建议,组织学生交流访问印度,关注这个国家。回

印度的GDP和个人收入增长并不脱节

2003年,我和哈佛的印度同事提出“印度能赶上中国吗?”中国媒体、学术界和政界对印度不感兴趣。当时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还停留在马帮的水平。记得我曾多次向国内几所著名商学院建议,组织学生交流访问印度,关注这个国家。回应往往是礼貌的冷漠或热情的拒绝。

然而,关于中国和印度发展的讨论在过去两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我认为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印度的经济表现。金融危机中,印度在经济上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刺激措施。就财政刺激而言,印度很小。印度政府的第一轮经济刺激是40亿美元,并且还有减税政策。印度第二轮政府经济刺激规模也不大,主要是减税。与我们的4万亿元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此外,印度早在2009年11月就宣布结束经济刺激措施,其完全独立的央行已经开始加息以防止通胀。

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世界银行预测,到2011年,印度的增长率将加快到9%。没有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增长率可以达到7%,这说明这个国家的民营企业非常有活力。印度经济显然依赖于民营企业,其增长依赖于内需。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在所有主要国家中,印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投资者和学者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漂亮数据下总是会有一些疑问。印度的优势在于它非常透明。它所有的缺点都在那里,所以你可以看到全景。如果一个国家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那么当它宣布自己的成就时,没有人会怀疑它。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了五年中印比较的课程。每年都有人质疑中国经济的统计数据。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质疑印度的统计数据。当中国经济增长时,我们不相信中国的数据并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一旦中国经济出现风暴,我们就会知道一个国家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有多重要。

第三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国经济增长能给中国人民带来多少福祉。中国的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在1978-1993年。那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减贫和农村改革也主要在那个阶段完成。那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印度目前的经济增长,这是中国真正的经济奇迹。第二阶段,从1993年开始,中国走上了重投资轻消费、重政府税收、重企业利润轻家庭和个人收入的道路。我认为与1993年以来“北京共识”的中国模式相比,印度制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北京共识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收入。2010年2月9日,《环球时报》报道称,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ECA International在45个国家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人的工资增长将是最高的,该公司预计每年工资增长为12%,考虑到通货膨胀,他们的实际工资增长为7%。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中国和印度的工资差距可能会更大,因为相当一部分工资要承担空公共产品或教育、医疗等准公共产品的短缺。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我们的工资不是拔尖的,因为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我一直反对不增加人民福祉的GDP增长。对于富士康的12跳工人来说,你拥有更快的GDP,更多的外资,更多的外汇储备,这没有任何意义。印度也有很多问题,但其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其GDP增长和个人收入普遍同步。在中国,据统计,1983年劳动报酬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7%,2005年下降到37%,此后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个人收入之间的这种脱节不会在印度发生。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与印度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被认为是中国的巨大优势。但是这个基础设施的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吗?许多中国学者、官员和企业家都这样认为。我已经习惯了我的少数派地位——我一点也不这么认为。如果经济发展来自于建设基础设施的能力,那么在过去400年里主导世界经济的不应该是西方人,而应该是埃及人和中国人。埃及人可以建金字塔,中国古人可以建长城,挖运河,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带来了什么经济优势?

第二个问题是,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国的普遍看法是,印度的民主制度阻碍了其经济发展。我再一次不同意这个观点。证据显示恰恰相反:印度最不民主的阶段是其最差的发展,而最民主的阶段是其最好的发展。

铁公鸡经济学

许多中国学者和官员认为,与印度相比,中国的巨大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尤其是中国政府快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

我认为10年前的这个铁公鸡经济学观点可能有些道理。今天,它是最有害的经济观点之一,因为它在理论上支持投资扩张和一系列非常有害的措施。投资扩张正在威胁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像许多其他有害的经济观点一样,这种观点实际上也是错误的。认为中国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基础设施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观点源于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的观察。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大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非常蓬勃,人口加权后的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比90年代快得多。20世纪8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吸引到多少外国直接投资。最高只有30亿美元,在当时中国的投资总额中微不足道。虽然中国和印度近年来的增长率已经接近,但毫无疑问,中国在80年代远远超过了印度,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表现最强的时代是中国最不依赖外资的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基础设施实际上落后于印度。1989年,印度公路通车里程为140万公里,而中国只有86.2万公里,印度的铁路交通也比较发达。1975年,虽然面积比中国小,但印度有6万公里的铁路,而中国只有4.6万公里。到1995年,中国的铁路仍然比印度的短。衡量铁路系统“质量”的一个指标就是电气化铁路的里程,印度在这方面也超过了中国。1989年,印度电气化铁路5345公里,而中国只有1700公里。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落后并没有阻止中国在这10年里取得远远超过印度的增长成就。

将中国的经济成功归因于外国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因果倒置。对中国经济发展比较现实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第一,中国有经济增长,因为中国有经济增长,然后是FDI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经济增长是原因,而外国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现在,印度正在复制真正的中国奇迹。一旦其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运行一段时间,外国直接投资就会进入这个国家,无论其基础设施多么不令人满意。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现在,印度正在吸引巨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从六七年前的60亿美元增加到今天的300亿美元。虽然还没有达到中国的速度,但是印度的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穷国必须明智地分配资本。我认为印度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和卫生服务上,而不是建设机场和高速公路。只要印度能保持6%至7%的增长率,就有足够的资源为机场和公路建设融资。对穷国来说,使用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来资助昂贵的基础设施,远比向穷人征税更有效、更公平。

上层建筑决定论

请猜猜哪个是印度。

1990年,A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74美元,B国为465美元。到2008年,A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14美元,B国为650美元。你可能会说B国是印度,A国是中国。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按平价购买力调整后的人均GDP来看,中国在七八十年代一直落后于印度。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不仅超过了印度,还将印度远远甩在了后面。专制模式似乎赢得了经济竞争。

事实上,B国是印度,A国是巴基斯坦。2007年,《经济学人》将印度列为世界54个“缺陷民主国家”之一,巴基斯坦则被列为世界55个威权国家之一。

政治和经济的关系远比许多中国学者和官员想象的复杂。那些认为专制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有优势的人经常引用东亚奇迹作为例子。假设我告诉你中彩票的几率是100%,你肯定会认为我在胡说八道。假设我告诉你,我得出上述结论的证据来自对所有来领奖的人的调查,你可能会认为我疯了。

然而,“东亚奇迹”的支持者经常犯这个疯子的错误。他们只选取了成功的东亚经济体作为“东亚奇迹”观的范例,而完全忽略了经济上失败的东亚经济体。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方法论,其结论必然是荒谬的。所谓的“东亚经济权威主义”理论在中国相当流行,印度很多人都相信这种观点。

东亚威权体制的每一个成功故事都有相应的失败故事。台湾省变得富有,而专制的缅甸没有。韩国发展迅速,朝鲜停滞不前。新加坡的强人统治成功了,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香港也成功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东亚以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民主政权取得了成功,而另一些却在经济发展上失败了。专制政权也是如此。这正是社会科学研究所揭示的:专制政府在经济上并不比民主政府更成功。

许多中国人喜欢将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低增长归咎于其民主制度。这种观点除了证明自己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之外,根本不成立。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印度的增长确实极其缓慢,平均增长率只有3%左右。这被学术界称为“印度增长率”。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并没有起飞,尽管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的。很多人喜欢把经济增长过多地归结于政治特征,但经济增长与否更多地取决于经济体制。在上世纪90年代印度开始改革之前,印度的经济体制模仿苏联模式。“印度式增长率”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而不是民主制度的政治失败。许多采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如东德、朝鲜和罗马尼亚,经济发展都失败了,没有一个是民主国家。

与之前3%的增长率相比,印度仍然是一个民主国家,年平均增长率为6%至7%。在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中,印度几乎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却保持了6%的增长率。中国启动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刺激计划。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对中国投资驱动型增长的可持续性深表怀疑,但很少有人担心印度增长的可持续性。

印度的政治制度没有变,但经济制度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开始实施私有化、金融改革、迎接全球化和鼓励竞争。和中国的经济改革一样,印度的经济改革也提高了增长率。

民主并没有阻碍印度的经济发展

没有证据表明印度的民主制度损害了其发展。相反,虽然今天的印度民主制度有很多缺陷,但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今天的印度政治制度更加自由,更加负责,更加透明。许多中国和西方观察家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印度增长”的时代也是印度政治制度最专制的时代。

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印度政治完全由英迪拉·甘地夫人及其家人控制。甘地夫人领导下的印度可以被比作法里德·扎卡利亚所说的“不自由的民主”。印度当时有一种民主形式,但没有民主的本质。1975年,甘地夫人取消了民主选举,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她以铁腕手段统治国大党。她多次推迟或取消国大党的选举。她还废除了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并将其集中起来。《印度宪法》第356条授权联邦政府在紧急状态下接管州政府的运作。从1966年到1976年,甘地政府36次使用宪法第356条,从1980年到1984年,13次使用这一权力。印度政治制度最专制的时代,恰恰是经济表现最差的时代。

据我所知,印度所有的政治改革措施都是在经济腾飞的时代实施的。印度首先在泰米尔纳德邦和果阿通过了“知情权法案”,其他几个邦也在2000年通过了这样的法案。《知情权法》要求政府和政府资助的组织给予人民更多的知情权,政府和政府部门必须有专门机构向公民公开政府控制的信息。2005年,印度议会通过了《国家知情权法案》。在印度,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和经济增长都是正相关的。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印度的民主阻碍了其经济发展,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多年来,印度政治体系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少数城市精英垄断了政府的决策过程。这是因为印度广大农村长期被封建制度统治。民主正被引入印度农村。这一过程始于印度经济腾飞的时代。1992年,印度通过修改《宪法》和促进农村自治来促进基层民主,即“五人长老会”,即由五个高级种姓组成的具有农村自治性质的治理机构。我相信,这些政治改革措施将大大提高印度政治治理的质量,有助于印度在不久的将来战胜腐败。

中印模式展望

印度很容易被低估。它取得的许多成就主要是在金融改革、私有化等看不见的制度领域,而它的主要缺点恰恰是在看得见的硬件基础领域。如果我们只使用我们能看到的信息来对一个问题下结论,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分析方法。在统计学中,这被称为变量缺失偏差。然而,我们的官员、中国和西方学者在观察印度时,一次又一次地犯了同样的错误。

与印度相比,我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普及教育水平,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不投资教育和公共卫生,而是修建建筑和道路,把提供教育和卫生的成本转嫁给中国人民,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印度现在正大力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努力弥补在“不自由”民主时期犯下的忽视基础教育的巨大错误。追上中国不容易,因为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太强了,但是正在不懈努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崇尚新闻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csxming.com/yule/71347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keycloak 什么是Keycloak和它的具体用途 下一篇: 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荣获“格莱美”奖的两位华人歌手 一位被群嘲 一位被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