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崇尚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香港最好的购物中心 消费城市|香港的商场梦幻城何去何从

导语:香港是一个购物中心的城市。她是世界上商场最密集的地方,大约每平方英里就有一个购物中心。香港巨大的商场密度证明,零售业是这座城市的经济核心。在香港,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零售和批发部门工作,在就业中占了最大的比重。相比起来,纽约相关就业只占整座城市
香港是一个购物中心的城市。她是世界上商场最密集的地方,大约每平方英里就有一个购物中心。香港巨大的商场密度证明,零售业是这座城市的经济核心。在香港,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零售和批发部门工作,在就业中占了最大的比重。相比起来,纽约相关就业只占整座城市的九分之一。因为香港免缴销售税和进口税,国际大牌纷纷在香港开设旗舰店,但同时他们也要承受世界上最昂贵的店面租金:2013年,香港的高端购物中心平均年租金为46000美元每平方米,是纽约第五大道的两倍,也是巴黎或伦敦高档零售区的四倍。

香港的巨型购物中心和摩天大楼

同时,香港也是摩天大楼的城市。这里的摩天大楼代表的是世界最高的房产价格。由于房地产构成政府的大部分收入,因此政府通过垄断土地维持着房产价格,外国的投资者又进一步把它推高。购物中心和摩天大楼构成的混凝土森林已经孕育出一种更加利润丰厚的成果。

香港的“格伦效应”

在香港,购物中心不会孤立存在。比如在新界,他们往往附着在住宅区和交通枢纽之上,而在港岛和九龙,他们又常常位于居民楼和办公酒店塔楼的下方。这种共生形态可谓硕果累累。大型的商场一般坐落在地面上,把它的橱窗面积最大化,像捕蝇草一样不断诱惑着过往人流。它们或将触角伸入地下与地铁系统紧密连接,或伸出藤蔓一般的天桥衔接到另一个商场。在其上方耸立着高大的摩天大楼,下方的商场为上方的摩天大楼提供了扩大的入口、抬高的基础。摩天大楼成为了商场的巨大标识,远远就能看见;同时,摩天楼里容纳的大量居民又供给购物中心大量客源,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我们称这种类型的城市空“商场导向型综合体”或“商场城市”。这个新标题不仅展示了购物中心的核心地位,也凸显了综合体的巨大体量。这些以购物中心为中心的开发项目本身就是城市。他们允许人们在一个独立的建筑里生活、工作和玩耍,而不用离开。商场专门设置在人流的交汇处,房屋和办公室的大门与交通枢纽的入口之间,让人无法逃离。

商场城市之于香港就像摩天大楼之于纽约,它已经成为香港城市发展的基本单位之一。这些独立的开发不断累积,彼此连接并形成集群,使香港成为商场城市的群岛,从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城市形式的后果是,进入购物中心不再是数百万人的选择,而是一种必需品。它建立了消费主义文化,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商场上演,私人购物中心逐渐发挥了公共广场的作用。不仅如此,香港的公寓很小,夏天气候湿热,为什么不在商场见面呢?这里有一个大房间空和免费空调。商场里没有具体的购物目标,但逛逛也不妨花点钱。

在这方面,香港的购物中心城市最大程度地应证了“格伦效应”。“格伦效应”指的是商场的蜿蜒走廊成功诱使消费者偏离本来目的地,让他们为了购物而购物,而不再寻找某种特定产品。这个称谓是为了“纪念”奥地利建筑师维克多·格伦。1956年,格伦设计了第一个购物中心——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南谷购物中心。这是一座全封闭、气候控制的商场,拥有主力商店、大扶梯和中庭。他的设计初衷十分理想化,希望这里变成新的市中心,辅以公寓、办公楼、公园和学校,它可以成为美国空旷郊区的一剂高密度的解药。但当美国的购物中心以孤立的形式发展起来,他的设计反而助长了他所反对的那种疯狂的消费主义。

维克多·格伦

1956年的南谷购物中心

“那些混蛋开发项目,”格伦回顾自己在美国的这一创造时感叹,他认为这些开发舍弃了社区的功能,包围商场的不是其他建筑物,而是那“浪费面积的大面积停车场所带来的丑陋和不悦”。

与美国不同,香港的购物中心更接近格伦的初衷。他们是高密度和混合发展社区的一部分。它们更是由比格人构思,与公共交通融为一体,拥有令人惊叹的高大前厅,利润一直都很高。

不仅如此,格伦的发明还在香港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数量级。始于1966年的“海运大厦”被认为是香港商场化的开端,它为购物中心在香港的发展埋下了种子。它降临于大众消费主义盛行之前,主要针对游客而建。但即使当地人并没有在这里购物,海运大厦依旧培养了他们逛街的习惯和对于品牌价值的认知。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经济从制造业升级为向中国大陆提供商业和金融服务,香港人也迅速成为消费者。

购物中心的双重潜力

香港的商场很快适应了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并被整合到新城、交通枢纽和办公综合楼当中。它们迅速成为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购物中心,并渗透到城市的政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商场城市在规模和综合度都在迅速增长,而发展的焦点也愈发清晰:让人们消费起来。

21世纪,随着财富趋于更加集中,购物中心逐渐放弃大众消费,转向奢侈品市场。商场从几层变成了几十层,高度的变化也意味着租金的增加。内地的购物者涌入香港,很多人带着空箱子来到香港,当天就满载而归。国内外的开发商都在紧密复制香港的商场,追求这种紧凑、交通导向、高利润的发展模式。

在香港的商场里,我们会遇到各种消费者和店主。比如在边境拖着装满了洗浴用品和尿布的手提箱的大陆客,在重庆大厦采买廉价手机和兑换外币的南亚和非洲商人,还有在中环的环球商场往家里汇款的菲佣。这些场景告诉我们,商场城市不是同质的,在各个商场的小世界里涌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产品类型,而不仅仅是奢侈品的极乐世界。

在香港购物是一种无缝的体验。地铁出口与商场直接相连,商场之间通过人行天桥相连。人们可以在购物连续体中游泳,而不会被“公共空房间”污染。在这种逻辑下,建筑的造型只是其他力量的结果。通过最大化总建筑面积,形成建筑体量,有时地块平面简单向上叠加;底层的设计就像一座堡垒,让城市环境在街道中淡化,把人引入商场;住宅塔楼平面一般呈菱形或十字形,以便尽可能多的装公寓;为了增加公寓的使用面积,开发商在公寓的外表面设置了尽可能多的凸窗,就像在塔楼上贴了很多凸起一样。

香港时代广场中庭和巨型包厢

与这种朴素的建筑外观和公寓的狭小面积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宽大美丽的商场中庭。在这里充斥着各种活动,像是特别展览和社区聚会,让许多人感到宾至如归。这些室内空间催生了一种类型独特的城市主义:购物与溜冰场并存,走道和自动扶梯将人们带入一个三维的小宇宙。与这些奢华的室内空间比起来,城市公共空间里的人行道相形见绌,有时也带来争议。

如果开发商向公众开放私人空房,政府会奖励他们更多的建筑面积,于是这种商场里的“私人公共空房”就应运而生了。这个私人公共空房间出现在一个类似屋顶的地方,只有穿过商场的迷宫才能到达。与此同时,在商场前的私人公共空房间,普遍的公共使用往往受到阻碍。例如,香港时代广场故意设置不舒适的椅子,并放置“过于热情”的警卫,以防止人们在这里停留太久。时代广场是“对公众开放的”,但“它的用途是有限的”,比如不能在这里游行、遛狗、遛鸟、玩乐器等等。私公空存在的意义依然是把人带到商场。

总之,香港的购物中心拥有双重潜力,它既可以腐蚀城市公共生活,也可以为其做出贡献。有时它通过单一发展割裂城市,有时它又将城市的肌理无限连接,并创造出多样性。

如果往最坏的方向发展,香港的商场将成为继《购物启示录》之后的又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它是最先进的“后福特社会”的空载体:人们喜欢尽可能地待在商场里,不仅是为了满足购物欲望,也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他们不再需要面对消费主义的邪恶后果:华南附近工厂的空气污染。

这种“超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似乎沿袭着中世纪的城市形式,私人飞地成为城市中的堡垒,他们把城市分裂成一个个门禁控制的高层住宅区,且只能从购物中心进入。在这些飞地之外,街道遭殃了,他们面对的是购物中心那空旷的外表面,最多有些建筑立面的装饰物。街道上没有了城市生活,马路被降级为一个供人们排队进入奢侈品商店的地方——在广东道的路易威登门口,永远有人在街边排队——这是品牌崇拜的真实体现。

九龙广东道路易威登店外排队的市民

在最好的情况下,香港的商场城市可以成为活跃的、多元的和相互联系的开发项目,为公共领域做出贡献。实体的裙楼商场被打破成一个个片段融入城市,通过开放的街道和庭院交错联通,增加和改善了城市中的公共休憩空间。裙楼屋顶与行人天桥互相连接,使居民可以享受到一个联通的高层步行界面。裙楼外缘不是空旷的墙壁,而是足以激活街道的店铺门面,又或者裙楼降到地下成为一个开放空间的基础。最后,购物中心不仅可以拥有国际品牌程式化的旗舰店,还可以增加日常用品的商店,以丰富商品的种类。比如旺角中心里就有很多小店铺,在信合中心里也有很多微型“盒子空间”,月租只要一百多美元,而且没有佣金。

购物中心城市去哪里?

香港的商场城市,现在是时候改造自己了。内地消费者可能很快就会失去对香港购物中心的兴趣,因为他们在自家附近就可以找到类似的产品和体验。到2018年,澳门的购物空间面积将比十年前增加15倍以上。随着内地和澳门零售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会不会不再需要香港的购物中心了呢?

与此同时,在购物中心的发源地美国,很多人都观察到了“死气沉沉”的购物中心,声称购物中心已经结束。因为空太高,“鬼屋”和“伤疤卡”出现在这里。在美国,零售业逐渐离开购物中心,回归城市、街道和市场。然而,香港仍在建造更多的购物中心,关闭市场,消除街道。

此外,从封闭式商场以外的购物趋势中可以看出,公共空间对零售业也表现出吸引力。北京新太古里三里屯是一个繁荣的零售区,而它拥有店面林立的街道。香港热门的“星街”混合着本地手工艺商品和各式餐厅。虽然这些街道环境也可以说是同购物中心一样以零售业为中心,但他们的发展得益于街道的身份、多样性和自发性。

在香港,政府拥有大部分土地,所以与其他大多数地方相比,它更有可能施加影响,粉碎商场,创造一个新的令人兴奋的城市。一个好的城市空及其包容性、差异性、自发性和竞争力对任何城市都非常重要。因此,香港需要把天平更多地向公共领域倾斜,就像利用自动扶梯作为商场的出口,为城市注入活力一样。举例来说,中环至半山区的自动扶梯是世界上最长的户外有盖自动扶梯,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Soho”地区,现在它已成为香港文化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中环至半山区的自动扶梯

无论未来如何,香港都是一个先进消费社会的独特代表。19世纪的巴黎拱廊被瓦尔特·本杰明看作是资本主义奇景的发源地,那是奢侈品第一次展示于大众。自那时起,购物中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它从拱廊的基本原型发展成百货公司,又从商场进化到商场城市,从而完全交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说巴黎代表了十九世纪的消费城市,那么香港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消费之都:购物无处不在,商场愈发迷人,消费意识不断延续,一座高密度商场城市的消费梦幻城。

【作者Stefan Al系荷兰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设计副教授。着有《华南工厂城》、《城中村》和《商场城市》。本文转载自杂志《城市中国》078期,经授权转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崇尚新闻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csxming.com/yaowen/82960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老姜博客 舍不得扔掉的冻姜和烂姜,真的就一无是处? 下一篇: 去哪儿网团购退款 团购一晚住宿只能待4小时 消费者不满退团方案